前段时间,看到一条新闻:
第一批90后已经开始结婚离婚,某中部城市90后的离婚比例占到21.12%,且多为闪婚闪离、奉子成婚。
网上甚至还流传了一份90后离婚的100个理由,最主要的是:
夫妻双方生活习惯不合;
为家务活分工闹矛盾;
家庭支出分配不均;
在80后还在频繁相亲的年代里,90后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掀起一股离婚热。
电影《失恋33天》中,有这样一句话:
“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对待婚姻就像冰箱,坏了就反复地修,总想着把冰箱修好。不像你们现在的年轻人,坏了就总想换掉。”
是外界的诱惑太多,还是根本不存在完美的伴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一书里“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两个概念一语道破天机。
这两种思维几乎影响了一个人的婚姻、事业、家庭,直至整个人生状态。
接下来,你可以对标一下自己是哪一种思维模式。
婚姻篇
在婚姻里,固定思维的人有两个坚定的认识:
(一)如果一段情感关系需要你为其付出努力,说明它注定不属于你;
(二)伴侣的小问题意味着根深蒂固的性格缺陷,是不可宽恕的。
我们上面提到的一些草率离婚的90后,显然就是典型的对婚姻抱以固定思维:认为婚姻关系是不可改善,一成不变的。
相反那些成长型思维的人,会这样经营自己的婚姻。我们先来看一个片段:
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女士的婚姻中,似乎双方也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完美。
日常生活中的钱钟书像是个没长大的孩子,经常在家里惹出点小麻烦,但杨绛却总是安慰他说,没关系,我会处理。
杨绛本人也并非是天生的贤妻良母。
婚后,大家闺秀出身的她出门买菜都难为情。钱钟书非但没有责怪她,反而陪她一起去买菜。
为什么很多人会因琐事而轻易离婚,而这两个在世人眼中皆不完美的情侣却缔造了一段完美的婚姻呢?
因为在成长思维模式者的眼中,婚姻中的自己、伴侣和两人的感情关系都是可以成长和改变的。
一百分的完美婚姻关系不过是两个五十分的人共同成长创造的,绝非一锤定音,就能盖棺定论。
事业篇
在学业或事业中,固定型思维的人常有这样的想法:
成绩不好、智商不够、不爱读书,我不是读书的料。
能力不强、上班无聊,我不适合在职场打拼。
天赋决定命运,这是典型的固定思维模式。
而实际上,《终身成长》的作者卡罗尔·德韦克通过数十年对成功案例的研究发现:成功,有迹可循。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刚入伍时是个天赋差到连单杠都爬不上去的蹩脚士兵,却凭借着没日没夜的练习。
最后能够做到在杠上连续大回环333圈,打破了全连的记录。靠的就是一股“不抛弃、不放弃”的坚持劲,而不是什么天赋值过人。
从某个层面来讲,许三多这个看似想法传统、呆板无趣的男人,恰恰具备了成长型思维——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
成长型思维与身份、天赋无关。我们有书的书友里,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思维。
他们是坐在高级写字楼里的白领精英,也是坚持每天中午一边埋锅造饭一边打开手机听书的工地里普通的农民工。
其实,不论现在处于什么环境和位置,每一个人只要掌握了这种思维,就能激发自己未知的潜能。
家庭篇
在家庭关系里,固定型思维的人常有这样的经历:
我过得不好,是原生家庭的锅;
孩子学习不好,是智商不高;
出身不好,无力改变命运;
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在处理家庭关系中,一旦遇到麻烦,往往会持有悲观、一切不可改变的心态。
而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倾向于遇到家庭矛盾时,即便不顺利仍然想要通过提升自己,直面问题。
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如今被认为是世界上曾经智力最高的人。可是翻开他的童年,你几乎不可能把他和“聪明”这种词联系在一起。
小爱因斯坦到了三岁,才开始牙牙学语,但父亲却没有对他失去信心,他为儿子买来积木,教他搭房子。小爱因斯坦每搭了一层,父亲便表扬和鼓励一次。
父亲总是对他说:“我觉得你并不笨,你的思维和他们不一样,我相信你一定会在某一方面比任何人都做得好。”
在父母的鼓励和爱护下,爱因斯坦对科学产生了强烈的爱好,最终走向科学研究的巅峰之路。
什么意思呢?
爱因斯坦的父母从来不把发生的事情当成衡量孩子能力和价值的标尺。
这样养大的孩子,未来哪怕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麻烦,至少心态不会崩溃。
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告诉我们:
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一个人的能力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成长培养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