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半年中国经济数据陆续出炉。其中,财政部公布的2018年上半年财政收支情况显示,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4331亿元,同比增长10.6%;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1592亿元,同比增长7.8%。
财政部国库司负责人娄洪表示,上半年全国财政收支运行情况良好。财政收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财政支出保持较高强度,支出进度总体加快,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业内专家认为,积极财政政策为市场注入确定性,并且有助引导市场形成良好预期。
税收收入增长印证经济稳中向好
娄洪表示,1-6月,全国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4.4%,延续去年以来的较快增长势头。与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的主要税种均保持较快增长。
具体来看,工商业增值税、改征增值税同比分别增长15.5%、18.3%;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同比分别增长12.8%、20.3%;进口环节税收同比增长8.9%。
娄洪表示,上述主要税种占全国财政增收总额的96.7%,共计拉高全国财政收入增幅10.4个百分点。
“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主要是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为财政增收提供了基本面支撑,工业品价格处于较高水平为财政增收发挥了助推作用,新动能、新产业的发展等为财政增收拓宽了税源基础。”娄洪进一步解释道。
数据显示,上半年GDP为418961亿元,同比增长6.8%。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表示,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态势在持续发展,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态势良好。
娄洪表示,受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减税降费政策多在下半年体现等因素影响,预计下半年财政收入增速将有所放缓。但总的看,财政收入运行将继续保持平稳,全年收入的预期目标能够实现。
民生领域财政支出更“积极”
业内专家认为,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与传统的扩张性政策不同,应在调整结构上下功夫,通过激发市场活力来间接发挥作用,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支持重点领域。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施策、积极有效。”
全国政协委员、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张连起表示,“积极财政政策取向主要应是减税与增加支出强度上。”
在减税方面,今年以来,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如降低增值税税率水平,统一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标准,降低创业创新成本和企业成本,降低抗癌药进口、国内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等。
在降费方面出台的措施包括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降低部分政府性基金征收标准等。娄洪表示,受进一步落实降费措施、部分地区清理规范非税收入等因素影响,上半年全国非税收入同比下降10.8%,延续去年5月份以来的下降态势。
数据显示,上半年财政在民生支出上更为积极,在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节能环保、城乡社区、农林水利、交通运输领域支出均超过2000亿元,合计已超7.5万亿元,占总支出的近70%。此外,上半年全国专项扶贫支出1760亿元,同比增长39.7%。
积极财政政策注入确定性
上半年GDP增速为6.8%,正如毛盛勇所说,“这种成绩的取得,是在当前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多、国内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扎实推进的大背景下实现的。应该说,成绩来之不易。”
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市场需要吃下“定心丸”、需要确定性、需要良好预期。刘尚希对记者表示,积极财政政策一方面为市场运行注入确定性,减少实体经济内部、虚拟经济内部以及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为社会运行注入确定性,降低消费、就业和社会心理的不确定性,保障民生,稳定民心。
良好社会预期是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石。刘尚希认为,要引导形成良好社会预期,首先要保证财政政策信号清晰,各项政策措施越明确、落实越有力,社会预期就越好。其次要精准施策,政策措施一旦出台就不能“翻烧饼”,也不宜频频出招,防止政策多变、频出而扰乱预期。
“一方面,积极支持‘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的落实,并着力做好职工分流、培训、安置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减税降费、鼓励研发创新、支持普惠金融、扶持中小微企业、改革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等措施,为市场机制发挥自组织功能创造条件,通过市场力量来矫正结构性失衡。